四会:打创文百日"冲刺战"扬"君子之风" 建"玉德之城"
新城子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,下辖18个行政村,包括新城子村、曹家路村、吉家营村等,这些村庄分布在山区,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。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新城子镇通过整合生态、农业与历史文化资源,构建了“以农促旅、以旅兴农”的融合发展模式,探索出一条产村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。
“以农促旅、以旅兴农”的三大实践路径
一是推动农业种植从传统方式向规模化与现代化转型。产村协同,需要破解“地与业”的割裂。新城子镇将土地流转作为破题的关键,通过整合18个村零散的耕地,建成规模化苹果产业园,形成蔡家甸-东沟苹果产业带,建成巴各庄、蔡家甸、东沟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,培育新城子云岫苹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。同时,采用最新管理技术,将套袋、贴字、有机肥料培育一体化,实现苹果单果均重250克左右,年产量达到300万公斤;科技赋能方面,依托“12396科技服务热线”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,建立从种植到采收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,使果品提质增量。新城子苹果的品牌化战略成效显著,成为北京奥运会选定产品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专供产品;当前,全镇正推进“观光果园建设项目”,通过建设采摘园、苹果文化主题园等,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“农业+旅游”体验感。
二是创新旅游业态结构、构建复合型服务体系。新城子镇依托珍稀古树资源建成“古树文化+生态景观”的特色休闲旅游廊道。全镇现存16株古树名木,其中一级古树6株,含北京树龄最长的“九搂十八杈”千年古侧柏,二级古树10株,涵盖侧柏、油松、国槐、流苏等珍稀树种。以苏家峪村古流苏树为核心打造的“流苏花间集”文化节庆活动,通过工美集团专业设计的流苏主题文创产品,涵盖食品、徽章、集印册等,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;通过“星级评定+特色培育”双轨模式推动民宿产业升级,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。新城子镇已建成5个星级民俗村,包括遥桥峪、曹家路、花园、巴各庄、太古石,登记民俗户378家,客房3733间,床位8807个。打造高端民宿60家,含院落110座,其中“山今宿”“陌上花开”连续入选北京十大网红打卡地,“归璞南山”获评北京市5A级民宿并参评国家级甲级民宿;通过产业链延伸打造沉浸式体验模式。民宿配套开发农产品展销、田园摄影、山地骑行等衍生服务,并且开发农耕体验项目,构建“有机种植-生态采摘-在地餐饮”的农旅融合产业链,实现游客参与度与农产品附加值的双重提升。
三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农旅经济的深度融合。新城子镇充分利用物流电商平台,对镇域及周边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推广,拓宽销渠道助力农副产品线上销售。此外,新城子镇在快递单价、物流人员配置、物流速度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,借助快递企业大数据优势,探索建立农业信息大数据模型。村民开启直播带货模式,打破传统销售模式,在直播间传播了新城子特色文化,推广了特色农产品。同时,利用旅游业态数字化,激活“以旅兴农”动能。村民们直接将民宿“上链接”,游客通过直播间就可以提前拍下自己心仪的民宿,享受优惠的同时提升了服务效率。新城子镇推出了“古树新城”文旅服务小程序。小程序整合了镇域最新旅游资讯、景区介绍、民宿简介、特色农产推荐等全方位信息,为游客提供了一键导航、在线咨询、活动打卡等便捷的旅游服务。
农旅融合下乡村治理新成效
一是构建了从“单向管理”到“多元共治”的治理机制。新城子镇开辟了“政府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的治理模式。新城子镇党委政府积极融入密云区“一条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、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、多个特色乡镇和特色产业”的全域发展格局,依托镇域特色资源,持续推进“古树名镇”建设,打造了“五兴乡村”样板。政府积极施行种苗繁育基地项目、果园废弃物处理项目、老北京水果品牌建设项目、有机定额奖励补助项目、绿色认证等政策性补贴项目,提升了农产品发展质量;新城子农业合作社以“经济共富+治理共融”双核引擎,重塑乡村治理生态,合作社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,形成了“生产-加工-销售”全链条,为果农们集中了资源,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一系列纠纷,在合作社即可完成产品销售的全部环节,减轻果农们负担的同时,也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合作社范围内;新城子镇党委和快递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联络机制,计划定期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,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,探索打通快递进村的新渠道,既完善了农产品产业链,又加强了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;农户通过“合作社议事平台”直接参与土地流转方案制定,为农产品销售建言献策,入股旅游项目,形成利益共同体,实现了由“被管理者”到“治理主体”的转变,
二是创造了从“个体分散”到“共享红利”的经济效益。新城子镇通过构建“政府引导—村社统筹—农户参与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突破“单户经营”路径依赖,推动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型。新城子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整合土地、民宅、劳动力等碎片化资源,形成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+劳务报酬”三重分配体系。例如,塔沟村“蜜塔小镇”田园综合体通过村集体、企业与农户共同持股,2024年实现营收35万元,村民们均从中受益;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,包括农业经营、旅游服务和资产分红等。在资产性收入方面,村民将闲置农宅改造为差异化民宿产品,如古堡观星房、流苏主题院,通过合作社统一运营,共享当地自然与文化景观所带来的民宿红利。在经营性收入方面,发展“庭院经济”,建设田园餐厅、观光车租赁等小微业态,便利了游客的同时也富了自己的口袋。在工资性收入方面,在“峪见流苏·花间集”活动中创造导游、保洁、非遗展演等岗位,带动临时就业拉动村民收入。
三是催生了从“文化灌输”到“价值共鸣”的认同凝聚体系。新城子镇在农旅融合实践中,突破传统“自上而下”的文化宣教模式,通过文化符号的活化、参与式传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,构建起“村民主导、情感联结、价值共生”的文化认同机制。新城子镇挖掘本土历史故事,通过活化长城戍边文化、农耕非遗等符号资源,推动村民从“被动接受者”转向“主动叙事者”,形成参与式文化传承机制,如古堡剧本游、村民口述史;同时,将生态伦理、诚信经营等价值观嵌入村规民约与“文化信用积分”制度,实现文化认同从行政动员到情感联结的转向。例如,新城子镇以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为抓手,持续开展环境治理日常巡查工作,在这一制度的引导下,村民形成了共同维护环境的集体意识。此外,新城子镇借势农旅融合浪潮,以“产业聚才+文化凝心”双轮驱动,构建青年返乡创业生态圈,凝聚了青年人对所在镇域的共同体意识。
新城子镇的农旅融合实践,以“产村协同”为核心逻辑,为“两山理论”的实践转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范式。其核心启示在于:其一,通过农旅产业嵌入,将自然景观、文化遗产等公共品转化为可交易的经济资产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兼容。其二,依托“政府—市场—村社”多元共治架构,建立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,破解了集体行动困境。其三,通过文化价值共识重构乡土认同、激活文化自觉、强化社区凝聚力,最终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“产业增值于村、治理赋权于民、生态回馈于土”的良性循环。
(作者单位: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)